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市政府公开挂牌督办的“18项民生重点工程”65个项目全面高效地完成了年度任务。那么,这些民生项目究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便利?大连晚报今天推出《2016民生工程回眸》专栏,为您细细道来。
“去年我作为新就业职工申请了公租房租金补贴,每个月政府给补贴240元,一季度一发放,一次能拿到720元,有了这笔钱,我给父母买了两件棉衣。马上要过年了,这是我给父母的春节礼物。”去年,我市实施了人才住房保障计划,刚刚就职的小车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
记者了解到,在大连市2016年18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推进住房维修计划“一二三”工程包括电梯维修、老旧住宅下水管网改造、老旧住宅维修。这些都是与市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住”息息相关的。记者从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了解到,目前这些项目均已超额完成。
棚户区改造,住新房冬天再不用烧炉子
去年年底,家住拉树房村平房的杨凤文别提多高兴了,总向周围的亲戚朋友打听装修的事。因为她即将搬进棚户区改造后的新房。杨凤文说:“我岁数大了,每年冬天都很难过,冬天冷得自己烧炉子,费劲还不暖和。”杨凤文年岁大了,盼着念着早一天住进统一供暖的新房里。
跟杨凤文一样,这一带要搬新房的居民每天都是喜笑颜开的,邻居老陈的儿子准备结婚,他有一套带院的平房,按照相关规定,他申请了一套二室房和一套一室房。老陈说:“这房子太理想了,两套房,我和老伴一套,儿子结婚和儿媳妇一套,而且儿子住得近,彼此间有个照顾。我就盼着赶紧入住新房了。”
家住旅顺口区的吴艳丽也是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她在棚户区改造时选择了货币化补偿。“我家在主城区这里,各种补偿算下来,每平方米补偿了8000元,足够在这附近买一套房了。”对于像她一样,在主城区住习惯了,原址又不再建新居的百姓来说,更愿意选择货币化补偿,然后就近购买新住房。
为了有效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国家、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我市在加快推进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基础上,将城中村改造、城边村改造统一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稳步有序推进。
2016年,省政府向我市下达棚改开工任务指标8071套(户)。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市棚改开工8190套(户),指标开工完成率101.47%,其中货币化安置4389套,货币化安置比例53.59%,完成国家和省政府要求10月底开工100%的任务目标。
人才公寓给外地大学毕业生安个“家”
去年石门山人才公寓的建成给不少新就业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家”。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有了房子,有了家,也让人才更愿意选择留在大连。
刚大学毕业的小张对石门山人才公寓赞不绝口。公寓里不仅卫浴和厨房设施是统一配好的,就连床、床垫、床头柜、衣柜、书桌、转椅等都提前配置好了。“住进人才公寓,我真的是一点心都不用操。拿着衣服、被褥直接就能住。”小张还精心地布置了房间。窗帘和床品也都选择了同一色系,看上去就像高档酒店。小张和朋友们很喜欢“人才之家”,那里设有咖啡室、生活室、休闲厅等。我市目前已建成人才公寓除了石门山人才公寓,还有泉水人才公寓。实际上,人才公寓只是大连市人才住房保障计划中的一部分。
还有部分市民居住环境较差,渴望改善,但收入难以支撑购房,拓展生活空间成为了老大难问题,公租房保障政策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12年开始,我市在加强公租房建设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将公租房保障方式重点转向发放公租房货币补贴,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以选择搬新家,也可以选择每月拿到住房补贴。
据悉,今年我市公租房主要任务是新增公租房补贴5000户,为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市住房保障中心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与市人社、城建、民政等部门沟通协调,积极解决工作难题。经多方努力,截止到2016年12月5日,去年新增公租房补贴已完成5257户,其中中低收入(含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1300户,新就业职工3247户,外来务工(含环卫外来务工)710户。截至去年,全市累计完成公租房建设任务6.7万套(户),其中发放补贴2.2万户,新建公租房实物房源4.5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