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明确目标着力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1-13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区域功能上讲,省会城市是一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省会城市发展得好不好、快不快、稳不稳,不仅决定着其自身能不能走在全省前列,也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

  坚决落实省委提出的“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坚决落实骆惠宁书记对太原提出的“两个走在前列”要求,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主攻方向放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上,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提升太原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首位度”这一大目标,这是体现省会城市责任担当的需要,对全市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拉动全省经济稳定向好发展意义重大。

  首位度是衡量省会城市人口、经济集聚能力的重要指标。首位度越高,集聚能力越强;其在省内地位和作用越高,影响力和带动能力越大。早在1939年经济学家提出这一概念后,最先用人口数据测算——省会城市与省内非省会最大城市人口比值,就是省会城市的首位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衡,单纯用人口集聚程度衡量经济发达程度,并不十分准确。后来,经济学家改用经济总量来确定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一种测算方法是省会城市与省内非省会最大城市 GDP 的比值;另一种是省会城市占全省经济的比重。

  纵向看,我市在全省11个市中的领先优势明显。去年以来,我市把发展的主攻方向放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上,全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去一降一补”有效推进,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顺利推进,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和社会事业成绩显著,确保了“十三五”良好开局。横向看,我市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首位度影响力,与经济发达省份省会城市、甚至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欠优,工业结构依然偏重,产业层次不高、集中度不够;发展动能转换不快,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占领发展制高点的能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市管理体制落后,智慧化、网格化管理还有差距;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发展环境有待更加优化,“放管服”改革不到位、生产要素成本缺乏比较优势等。

  省会城市是一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发挥好省会城市的拉动作用,无论对自身发展,还是拉动全省经济都产生着重大意义。瞄准大目标,提升首位度,我们既要直面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更要看到自身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确立导向意识。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倒逼我们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随着“一带一路”“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太原经济发展、提升首位度带来了新的机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山西发展的总方略总要求,提出了建设“五个山西”“实施六大工程”“塑造六大形象”等一系列治晋理政重大举措;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太原发展蓝图,提出了“一个建成、六个更加”奋斗目标,为太原“两个走在前列”、提升首位度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把太原都市区作为全省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为太原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近年来,我市做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新成效,城市承载能力有了新提升,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政治生态进一步净化,全市上下奋发进取、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可以说,太原提升在全省的首位度,迎来的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些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自我加压、争先进位、率先发展;只要全市上下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强化省会意识、率先意识、责任意识和贡献意识,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只要我们树立必胜的信念,着眼于稳和进,致力于好和快,推动双向发力,增强内生动力,敢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撸起袖子加油干,太原就一定会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首位度一定会不断提升,“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建成、六个更加”的宏伟目标就一定会早日达到!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