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内培外引 为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环境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1-20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昆明如何成为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昆明要注重内培外引,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提升昆明特色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栽好“梧桐树”

  “要打造人才聚集的高度,重点在于聚焦有昆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吸引定向高端人才,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政策制定方面,不单单要考虑薪酬、奖金、住房、家属就学等社会环境的打造,要更注重为吸引来的人才提供一个发挥才能的舞台,把他们的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为昆明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叶明代表认为。

  叶明说,政府近年来对人才引进非常重视,但是人才引进政策效果有限,这与我们的产业发展有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云南省还是昆明市,都没有长期聚焦、投入某些优势产业,没有形成人才链、产业链的合力。

  王学鸿委员则认为,作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昆明并不缺乏人才,但是人才虽然聚集,却没有做到“人尽其才”。“目前昆明市的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因此,昆明市要理顺选拔、运用人才的机制体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

  好消息是,昆明正在积极筹划一项称为“梧桐树”的人才引进计划,叶明对此充满了期待。“据我了解,这项工作目前正在由昆明市科技局牵头谋划,与此前的人才引进计划相比,这项人才引进计划最大的亮点就是人才与大健康、民族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仅是以‘房子’‘票子’来吸引人才,还会为这些引进人才在融资、项目开展等方面创造条件。”

  用情留贤才

  “要成为人才集聚的新高地,还需‘筑巢引凤’。”段云龙代表说,用什么来吸引人才?除了待遇,还要有发展的平台、氛围和机会。昆明拥有青山绿水、秀美风光,但仅凭借自然资源优势仍不足以留住人才,还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都关心、爱护人才,加大对人才的保护和奖励力度,用真情留住人才。

  代俊峰代表谈到,发展需要产业、技术、装备等的支撑,但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人才的共同发力。昆明要实现跨越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如何让昆明成为人才集聚的新高地?昆明不但要重视人才在推动时代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作用,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更要积极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其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可以在建立产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设立人才孵化基地,通过制度设计、措施和制度保障,推动构建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周群委员说,昆明要补科技创新的短板,需要人才储备,一方面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推动人才优先发展措施有效落实,细化配套政策,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吸引和留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曾淑平委员建议,昆明市要广纳高端人才,就要制定符合这些人才需求的相关政策,例如良好的氛围、宽松的环境、激励政策、相关荣誉等。

  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代表们也特别关注职业教育,在他们看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对多梯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杨文荣代表表示,“目前职业技术教育氛围仍然不够,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和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希望相关部门多措并举、狠抓质量,推动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李琪代表建议相关部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全面打通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5年制大专的通道,使中职学生可以通过中高衔接的形式顺利进入高职院校专科学习。

  “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昆明的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创新成效。”兰靖委员谈到,在“内培”方面,要支持高校加快转为应用型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弥合度,避免出现“学校闭门造车,企业找不到人才”的问题,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广泛调动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才能培养出对口的、接地气的人才。另外,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柔性引进、进修交流等方式,打造创新性人才队伍。

  要使云南民族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关键的就是人才储备。高鹰委员表示,大量的专业人才,可将云南民族医药资源进行产业化延伸,通过挖掘散落在民间的民族医药资源,将其开发成工业化的制剂,推向国际。

  高鹰建议,应高度重视本土医药人才的培养和现代科研人才的引进,使民族医药成为工业化的产品,全国、全世界的民众都可以使用。同时,采取实验数据与民间故事相结合的宣传手段,用科学揭开民族医药的“神秘面纱”。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