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大工程,构建具有长春特色的“四大体系”,推进“五个方面”的试点示范……2017年到2019年,我市将努力实现“长春制造”向“长春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明确三年目标
从今年开始,我市将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到2019年,全市规模总量明显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争取达到2000户,新增600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争取达到12000亿元,年均增长8.7%左右。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1%;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25%左右。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6%,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4。“两化”融合不断深化,大中型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3%;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3%;宽带普及率达到72%。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比2016年下降11%和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8%。
构筑四大体系
——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
推动传统产业品牌化,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实施制造业高端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服务基地;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实施千亿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化,鼓励制造企业发展集成服务,吸引、培育一批现代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
——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推进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推进“双创”综合性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大企业支持“双创”示范推广工程。
——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培育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创二代”培育工程;积极引进高端创新人才,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实施“技能长春”行动计划,打造“长春工匠”;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创新型人才和团队支持力度,完善产业人才信息监测体系。
——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充分释放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技术、技术等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创新土地供应方式,重点保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在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企业减负增效,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开展五个试点示范
——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试点示范
推进协同创新载体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主导、学研输出、成果应用、金融助力、中介服务为一体的“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云平台;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高校院所联办研发机构;推进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构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和设备资源共享等平台;推进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主导,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行业协会的创新资源要素,形成科研合力。
——开展工业强基试点示范
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重点突破核心基础部件、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高速高精制造工艺与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制造先进基础工艺及材料,瞄准重大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领域的需求,着力发展一批关键基础材料产品;加强“四基”应用推广,引导整机企业与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环节的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充分进行产需对接,提升我市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
——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大力拓展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打造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园区和企业,实施一批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一批智能制造产品应用推广项目和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智能过程智能化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智能制造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德工业园、光电和智能装备产业园、航天信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10大新兴产业园区。
——开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促进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加强行业分类指导,推动全市制造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发展定制化生产,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搭建智能服务平台;构建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发展以制造工业设计、环保工程设计、汽车设计为主的工业设计,配套发展以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为主的商业设计,推动组建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和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研发服务机构;实施“企业上云”计划,构建我市工业云服务平台,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
——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
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开展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改造专项行动,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推动制造体系绿色化,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