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坐标体系中放大比较优势,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江苏制造努力实现与世界共享共赢。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综合成本持续攀升已是众多企业的现实痛点。“国内纺织业人工费已超过成本的35%,4000元月工资还招不到人。加上水电气费、原材料成本、综合税费等,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3%。在非洲,一度电只要2美分,水几乎免费,工人工资每月50美元。投资非洲是一种选择。”曹秀明说,非洲工厂建成后,江苏阳光集团总部产能将相应压减。
天合光能海外投资项目全部实施,将带动光伏原材料、光伏设备等一系列配套产业产品出口。仅光伏材料,年出口有望达到8亿美元。去年3月投产的天合光能科技(泰国)有限公司,年产电池片700兆瓦、组件500兆瓦,面向欧美市场。产业链配套发展最终必然在当地形成产业集群。
江苏制造“走出去”,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送去巨大红利。
中材国际境外项目的实施,填补多个所在国的产业空白。陈延明举例,尼日利亚使用的水泥长期靠进口,为此每年要消耗大量外汇。2008年,中材国际帮助兴建第一条水泥生产线,至今已有7条线建成并运营,由此尼日利亚不仅水泥自给自足,还实现出口赚回外汇。
徐矿集团2005年进入孟加拉以来,在该国深耕煤炭开采业多年,为当地开采大量煤炭,孟加拉煤矿因此有了第一代产业工人。
放眼“一带一路”觅商机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我省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各级政府部门、广大市场主体,都在努力促进江苏制造“走出去”步伐更快更扎实。
2015年,我省出台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行动方案。去年1月,我省与国家发改委签署《关于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省协同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商定将江苏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柬埔寨等国的29个项目和园区作为首批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协调推动。省级层面,建立由省发改委、商务厅牵头、22个省级部门和主要金融机构参加的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省发改委出台《江苏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成为全国最早出台的省级层面行动计划。
推动制造业项目有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省重抓项目建设、推进与重点国家的合作。省发改委副主任赵建军说,省级国际产能合作滚动项目库已排出266个重点合作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256亿美元。由我省负责实施的国家专项工作—中国—阿联酋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进展顺利,中江公司等4个投资主体组建的江苏海外投资公司有望本月完成注册。
“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体量大、投资回收期长,商业之外存在较多不可控因素。我省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发挥各类资金、基金的“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省发改委、省财政等加快组建江苏国际产能投资基金,初期规模10亿元,支持我省企业“走出去”投资境外。商务发展资金明确,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项目,补贴比例上浮30%。去年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占比已达60%。
越来越多江苏企业正以“沿线所需、我国所长”为原则,加快推进在手合作项目建设。
金昇集团投资建设的乌兹别克LT项目,曾获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令,规划产能100万纱锭,总投资35亿元。继一期项目12万纱锭投产后,集团抓住机遇加快后续项目进程。
已在海外6个国家设立8家工厂的亚普汽车部件股份公司,又将新的投资目的地放在德国,兴建全资子公司亚普德国公司,以助力亚普公司跻身全球燃油系统供应商行列。
跨国并购屡试不爽的三胞集团表示,“一带一路”风正劲,沿线国家金融、零售和医疗养老方面的投资发展机会也越来越多,将锐眼观天下,合作求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