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在很早前就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发展模式——国际制造基地。从1978年全国第一家手袋厂的诞生开始,东莞以制造业为其龙头产业,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在不到全国万分之三的土地上,东莞创造了超过全国百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全球每10双运动鞋就有1双产自东莞,每5个人就拥有1件产自东莞的毛衣,全球30%的玩具产自东莞。
坐落于珠江口东岸,广州、深圳、香港经济走廊中段,东莞这块福地孕育了很多企业。起初,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只能自力更生,将企业做大做好。如今,有了“倍增计划”,企业得到了政府的扶持,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双保险。
倍增计划于2016年底正式提出,针对有发展潜力的国际市场,并作为东莞市2020年实现“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重要抓手,定下在3-5年内实现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海外网记者团于6月13日走访了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后简称经信局),了解倍增计划实施的细节。
倍增计划遴选试点企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东莞市经信局党组成员、东莞市中小企业局局长郑文志介绍说,经信局在遴选企业时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对企业创新性的考量,即政府无法向单纯依靠土地、人力投入的企业供给资源,被选为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的企业需要有一定创新能力;其二是对企业可行性的考量,即企业是否有能力实现倍增的可能性;其三是补偿性,即试点企业须保证产业量的平衡,能够完善产业量。
郑文志称,在设定标准后,经信局从该局“制造东莞”平台上申报的800家企业中,按照经济、创新、品牌等一系列指标,经过一轮专家书面评审和现场评审,最终挑选出200家试点企业和14家营业收入额达50亿元以上、自主报名的名誉试点企业。
东莞市政府在财政方面也给予企业很大支持。郑文志指出,东莞市委市政府专门为倍增计划安排了3个亿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试点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倍增。郑文志表示,市委市政府希望企业能够实现倍增,因此承诺给予企业帮助。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在企业原来获得的政府资金基础上,将资金翻倍,拨付给这些企业。这一举措对企业来说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还向企业提供服务包的专项资金,并作为奖励金提出,如对民办子女入学在服务包中给予的补助,以及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经营活动的服务费用给予的补助。
6月13、14日,海外网记者团走访了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这两家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在加入倍增计划后获得的收益。经过此次探访发现,东莞市委市政府与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在促进企业倍增以及东莞市整体经济发展上,有着良好的配合。
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东莞市优美的松山湖高新区,分别生产光伏和PCB线路板检测设备和材料。其中易事特有限公司是倍增计划集约发展的典范:在仅有的115亩的土地上创造出超过100亿的产值;同时以1000人创下52.4亿的销售额,创造了人均产值同行业最高的记录。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从销钉起家,以替代进口振兴民族工业为其使命,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智能装备和高端材料,为超过200家国内国际客户供应智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