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心目中,“一号文件”似乎都与“三农”相关。但在成都市,连续在2016年、2017年两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与人才建设相关的纲领性文件。“这充分说明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成都市择天下英才而用的气魄,”成都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阳夷告诉记者。
阳夷说:“现在人才引进,不是栽好梧桐树就有凤凰来,关键是人才引进来后如何留得住,如何帮助其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成都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建设,2016年就以 一号文件 出台了 人才新政10条 ,全力引进对成都产业升级转型、创新创业有带动作用的高层次人才。按照 人才新政10条 ,成都加大对人才的扶持力度,提供全链条的优质服务——只要来成都的人才,从其企业成长到发展壮大甚至上市,我们都会一直跟踪扶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是引进来后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应该说是我们人才建设的一个亮点。”
“成都人才新政10条”,包含有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引导激励多元引才、实施本土人才自主培养计划、统筹扶持重点人才(团队)项目、强化创新创业金融扶持、支持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优化人才发展平台、提供优质工作生活服务、开设外籍人才停居留特别通道以及建立杰出人才荣誉制度等。
据了解,在资金扶持上,成都全市每年投入30余亿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入选“成都人才计划”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应的配套资助。其中最高的是对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的资助,一开始个人最高给予5000万元综合资助,企业或团队给予1亿元的综合资助。“这个综合资助不局限于资金,也可能包含土地、厂房、项目设备等。”阳夷说。
成都人才引进硕果累累,2016年共引进高端人才114名。“这些人才都是掌握有核心技术的顶级人才,都是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帮助一个产业壮大的高端人才。”
到了201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再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即“成都人才36条”)。
阳夷说:“成都市委、市政府现在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对我们的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成都人才36条 与 成都人才新政10条 的最大区别,就是实现了从 政策创新 到 体制机制改革 的跨越式发展。”
在“成都人才36条”中,成都市将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用人主体自主权、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立更为主动的外籍人才引进机制、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构建科研人员灵活创业机制等,内容涵盖了人才建设的方方面面。
成都市将支持高层次人才产品市场推广,即建立《高层次人才名优产品目录》,支持高层次人才自主研发的终端产品(服务)进入《高层次人才名优产品目录》。“如采购入选名目的产品或者服务,我们会对采购的政府职能部门予以资金补贴。”
在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支撑方面,成都将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并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工业强基人才 输血 计划”,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
在人才引进机制方面,成都市将建立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扶持政策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礼聘制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直接采用“一人一策”“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扶持,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建立重点人才(团队)接力扶持机制,对于在蓉创新创业5 年以上且为成都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团队),通过集合部门政策资源等方式给予综合扶持。同时,建立更为开放的柔性引才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