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温州模式”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7-13

  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2017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大会暨全国媒体看温州”活动上讲话时公开驳斥“温州大溃败”言论。

  他在讲话中概括性地描述了温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的温州曾经敢为人先、引领潮流;今天的温州已经开启新程、酝酿蝶变;明天的温州正扬帆起航、再创辉煌。

  “当前更要加倍呵护‘温州模式’,创新发展‘温州模式’。”他说。

  记者查阅公开报道发现,稍早前,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温州调研时也曾强调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温州模式”。

  温州曾多次遭遇极端化褒贬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被公认为是“温州模式”横空出世的标志。自此,“温州模式”不仅成为打开温州这个创造了无数改革奇迹的“潘多拉盒”的“钥匙”,更是解读与剖析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全民富裕为最终诉求的中国改革的最典型样本。

  “‘温州模式’说法的起始应该在1980年代初,之后有经济学者在小范围讨论过这个概念,正式见诸报端是1985年。”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向澎湃新闻表示,1986年前后,全国掀起了第一轮“温州热”,共有超过60万人前往参观、学习。被称作“温州年”的1986年,考察温州的副部(省)级以上官员就达93人次。当年底,因参观人数过多,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各地立即停止到温州参观考察的紧急通知》。“温州模式”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在1992年~2003年,这也是温州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当时温州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被奉为座上宾。

  2008年后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温州经济增速趋缓,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实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资产“泡沫化”,外界出现了否定“温州模式”的声音。

  周江勇说,温州的发展一路风雨兼程,始终在争议中前行、在砥砺中奋进、在磨难中成长。尤其是2011年金融危机之后,市场经济特别发达的温州首先出险,恰在此时很多人开始唱衰温州,发布了“温州大溃败”等言论。

  “对温州人极端化的褒贬评价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温州和温州人从未被质疑与唱衰所击倒。回顾30多年来温州人艰难的财富之路,随着市场改革大环境的起落,舆论对温州人的褒贬也随之起落。此一时致富典型捧上天,彼一时污名化痛踩到底,但温州从来如荒原上的杂草倔强生长。”胡宏伟向澎湃新闻表示,1978年~1985年温州改革伊始,关于“看资本主义到温州去”的言论不绝于耳,温州人被讥笑成细菌,温州则被污为传播瘟疫的“瘟州”。2000年后,温州人似乎成了过街之鼠,谈到“炒”必提温州,炒房、炒媒、炒棉、炒大蒜,温州就此再度被污名化。2011年,随着所谓老板“跑路”事件升温,温州人又被推到“聚光灯”下。甚至有学者称:救温州就是救赌徒,用纳税人的钱去拯救温州有巨大道德风险。

  对此,2014年7月,时任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在《瞭望》杂志发表《坚定“温州模式”自信》一文,认为温州过去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区,现在仍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将来还要做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模范生。2015年1月,陈一新在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温州代表团小组会议上表示,温州走出当前经济困境还需2到3年。温州金融风险消除之日,就是温州实现赶超发展之时。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