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享受营改增红利,让我们把握住了转型升级的先机。”今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知名莞企广东欧珀集团在税务部门的帮助下,借“营改增”红利增强投资信心,去年决定新增45亿元投资用于扩大生产经营的故事。这只是东莞落实企业“减负”的一个缩影。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动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举措。2016年4月,东莞市印发了《东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2016-2018年)》,“降成本”为其中关键一环。东莞市严格按照中央、省的要求,打出降成本组合拳,扎实推动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地。
截至6月底,东莞市今年共为企业减负约120.85亿元,其中,制度性交易成本10.54亿元、人工成本0.3亿元、税负成本74.37亿元、社会保险费成本19.49亿元、财务成本0.1亿元、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6.95亿元、物流成本9.1亿元……
一个个沉甸甸的降成本“红包”送到企业手里,实体经济这一池春水在莞邑大地更快活泛起来。
“刀刃向内”降低涉企行政收费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东莞市场环境活跃,制造业发达。截至2017年6月底,共有各类市场主体90.4万户,同比增长18.8%,总数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对广大莞企来说,降成本无疑是场及时雨。
如何降成本?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改革行动。首先,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今年,东莞市积极落实《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免征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要求,免征34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省级及市级收入,累计为企业减负10.52亿元。
其次,实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东莞先后公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市级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收费、第一批市直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等4类涉企收费目录清单,进一步提高涉企收费的透明度,并根据国家、省最新政策,及时更新目录清单。
此外,东莞还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要求,先后清理规范57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制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清单,杜绝各类违规收费问题;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关于规范社会团体收费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严格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和各种显性成本相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仅关涉企业负担,还左右经济效率。东莞找准这一突破口,下好先手棋。除了降低看得见的成本外,东莞通过政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帮助企业快速发展。譬如,为促进大项目加快落地,东莞陆续推出了审批“绿色通道”、一对一服务、优化供地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政策。
得益于这一政策,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增资扩产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崴精密经营部经理刘统德称,该公司旗下富强电子去年投资12亿元新建的三厂当年就投入使用,富强电子的产值从36亿元提高到70亿元,差不多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