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2016年度检察人才培养资助和精品课程评定决定”,市检察院第五分院(以下简称五分院)受资助人员15人次,占比11.7%。其中,前十名精品课程占比33%,并荣获全市检察机关唯一一个“课程建设组织奖”。
据了解,五分院加大检察人才培养和业务建设力度,短短5年时间,先后涌现出8名全国检察业务竞赛标兵、能手,24名全市检察业务竞赛标兵、能手。这背后,究竟有哪些好做法呢? 秘籍1 深度调研
出台人才培养机制
“你最希望参加哪种培训?”“希望培训内容是哪些?”为制定出检察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年初,五分院宣教处都会把一份调查问卷发送到检察干警的手中,并针对性开展人才培训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汇总,制定年度检察人才培养计划,各处室各司其职,依照培养计划,组织开展本处室的人才培训,不定期反馈进度和效果,并将此项指标纳入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实践证明,这些培养计划、人才引领机制确实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五分院检察长葛森林说,从机制建设入手,采取压担子、铺路子、升位子等激励措施,进一步调动检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目前,全院共有符合市检察院规定条件的检察人才56人(含业务人才、技术人才、专业性人才、检察教官),占全院干警的26.5%,占全市检察人才数量的8%。
秘籍2 岗位练兵
“三尺讲台”显身手
2014年3月,一项名为包含检察人才在内的“四个上讲台”岗位练兵活动在五分院悄然兴起,通过互动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随后,该院又充分挖掘包含检察人才在内的中层干部的一线实战及管理经验,激励其带头学、带头讲、带头练,发挥传帮带作用。侦查处、公诉处、民行处的中层领导登上讲台,就笔录规范性制作和案件汇报等实战性强的具体问题进行系统传授。干警普遍反映学到的都是“干货”,对推进检察工作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我院还实行‘送培必反馈’制度,就是要求作为检察人才的业务骨干也要上讲台。”党组成员、副巡视员李仲成介绍说,这么做使干警增强出去是进“加油站”、回来要上“检验台”的责任心,达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辐射效果。
秘籍3 轮岗锻炼
为青年人才“搭台”
2015年7月,五分院在全院范围内启动“青年干警轮流到控申部门接待群众机制”,明确规定轮岗锻炼的对象为40岁以下的业务部门骨干,每个月安排一名青年干警到控申接待窗口参与接待群众工作,完成“三个一”工作任务。即包案接访一个上访老户,办理一个刑事申诉案件,撰写一篇锻炼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