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成都市落实“项目年”工作要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在激活存量、做大增量上实现新突破。
随着“153”重大工业项目引进建设计划顺利推进,即三个国家级开发区、近郊和远郊区(市)县力争每年分别至少引进1个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成都工业战线将新增许多“巨头”。为进一步促进项目多投快建,今年成都市还严格市政府班子和重点要素保障部门领导对口督导重点项目制度,加强项目精细化服务,落实重大项目的移交管理、协调联动、督查考核等项目促建机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出了成效。今年1—7月,中国中车(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等71个项目竣工投产,金发科技华西基地等69个项目开工建设,京东方扩能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
构建航空产业“1+N”发展体系
8月31日,成都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军民融合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总投资上百亿元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落户成都科学城,以此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打造成都、四川乃至西部转型发展新引擎。
据悉,北航创新研究院将于2017年2月开工建设,2018年10月投入使用;北航创新科技园、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北航研究生院等项目建设也将力争于2017年6月前启动。
为进一步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成都市制定了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构建以航空产业为重点的“1+N”产业发展体系、以成都天府新区为核心的“1+N”空间布局体系、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政策为引领的“1+N”政策保障体系。
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进一步做大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轨道交通、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等千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推进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强化督办 限期答复
8月27日,周六,成都市经信委如期举行工业企业行业协会“一对一”工作座谈会,前来参加的都是中小企业。这个利用周末举办的座谈会,自今年2月底启动以来,几乎周周不落。凡在会上尚未解决的问题都要强化跟进和督办,限期给企业一个满意的答复。今年以来,成都市经信委已召开行业协会和企业“一对一”座谈会20次,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反映的具体问题。
早在去年,成都市就提出搭建“B2G”平台,推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全天候、全方位、多元化的线上线下新型沟通交流机制,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政企关系。而周末座谈会以及频频召开的片区座谈会、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均是确保线下沟通的有效方式。从企业的反馈看,座谈会不讲客套,“说真话”“诉真情”“建真言”,直击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也为成都制定对症下药、精准滴灌的政策提供了帮助。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今年,成都将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充分发挥“银企校院”四方对接平台作用,强化能源、融资等要素保障服务,促进成都工业企业和工业经济驶入快车道。
工业实际到位内资同比增长26.82%
4月19日,华川工业公司(迁扩建项目)在中国兵器成都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开工奠基。5月23日,2016年四川省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开工暨中国电子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开工仪式在成都举行。
7月1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新都厂区正式投产。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落地,是成都不断发力,落实“工业强基”的明证。据成都市投促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投资促进系统认真落实省委“项目年”重大部署,强化“招大引强、聚新集优”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更新投资促进理念、优化机制、整合力量,加大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制药、新材料、智能家电、装备制造七大重点产业的投资促进力度,取得明显效果。
今年 1-7 月,全市利用内资实际到位2460.45亿元,同比增长9.47%,完成全年目标的61.51%;利用外资实际到位5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3.96%,完成目标任务的60.63%。
践行工业强基,成都工业招商引资成绩尤其亮眼。今年前7个月,全市工业实际到位内资、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分别为778.16亿元、21.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82%、46.8%;占总量比重分别为31.63%、41.23%,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4.33个百分点、9.2个百分点。新签约引进工业重大项目83个、协议总投资1134.14亿元,占新引进重大项目总数和总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47.16%、58.62%,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