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正迎来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在第五个深圳人才日来临之际,小编带您一起细“数”深圳到底多有“才”!
01
金秋硕果累累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名。
截至目前,各类人才总量超600万人;高层次人才总数超2万名;留学回国人才超18万名;从1999年迎来第一位院士,到2013年诞生首位本土院士,全职院士人数已达72万名。
黄禧制图。
据调查显示,202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1756.01万人,其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65927人,约占28.85%。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8万人,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7.6万人。引进185794人,其中,应届毕业生近7.6万人,在职人才11万人。
2020年8月,深圳开始承接《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限,截至2021年9月30日,已签发258份确认函。
这意味着,每100个深圳人中,就有29个有大学学历;11个专业技术人员;3个是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02
谋篇布局
绘就人才事业新蓝图
深圳持续“抢滩布阵”,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赢得主动和先机。在全国较早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设人才工作局作为市区党委工作部门,形成党委全面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
“深圳官宣全球招人,快加入‘深圳脚步’!”2021年的首个工作日,时长5分33秒的人才宣传片《深圳脚步》重磅推出,向全球人才发出全新的新年邀约。
短短数月之后,深圳打出建立健全科技关键技术项目悬赏制、构建“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特聘岗位”制度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构建一流人才生态,着力打造全球智汇深圳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的人才政策亦是因时而变、不断放开。从《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党对新时代人才工作全面领导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意见》,到《关于实施“鹏城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逐步搭建起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等位阶高低有序、效力统一协调的四个层次政策法规体系。
在奋力向前的“深圳脚步”中,特区始终保持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人才政策的领先优势。
从人才引进看——
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等编制管理方式,赋予其机构设置、人才评聘、定岗定薪等方面高度自主权,校长、院长海外引才可以当场拍板。
最典型的南方科技大学,用10年左右的时间快速集聚了一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60%以上具有世界排名前100大学的工作或学习经历。
从人才发展看——
出台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推动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累计孵化企业1248家。
从人才评价看——
将职称评审权交给企业,在重点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评价新模式,将骨干实体企业核心研发人员纳入人才政策支持体系。
一堵堵“墙”的消失,让人才真切感受到了创新创业的无穷活力。
03
筑巢引才
涵养一流人才生态
“在哪里可以干事业,比在哪里生活更重要。”全球著名能源专家、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刘科谈及自己为何选择深圳、选择南科大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先筑巢、再引凤”,深圳不断夯实各类人才落地的载体,增强人才平台的承载力,着力打造具有全球感召力的干事创业平台,吸引海内外人才扎根深圳。
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归国加入深圳湾实验室的钟国才,面对齐全的设备感慨不已:“下了飞机第二天就能进实验室,这样的工作氛围真是令人振奋!”
除了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诺奖(图灵奖)实验室,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目前深圳全市各类创新载体超过3000家,为聚集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据科技部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为480.1万人/年,广东在全国排名第一,为80.3万人/年,而深圳为306467人/年,占广东省的38.17%。
筑实验室,是一条路;建大学,是另一条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高等教育迈出新步,已建成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多所高校。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破解“钱学森之问”提供特区方案,深圳探索建立全新机制的深圳创新创业学院,发掘、保护、培养拔尖创新型、专业型人才,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今年7月,作为深圳创新创业学院“双子学院”之一的零一学院以“零一学院暨清华钱班夏校”和“零一创新系列论坛”形式,在高文、杨军等20多位院士的密切参与和关注下正式起航。
深圳湾畔茂盛的红树林湿地,为候鸟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安静的栖息地。人才如候鸟,同样需要这样的“湿地环境”,包括产业环境、投资环境、法治环境等,其“最大公约数”折射了一座城市真实的“人才生态”。
探索制定高精尖缺“人才引进目录”,大力引育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所急需的紧缺人才,使人才引进与高科技产业相匹配;设立100亿规模的天使母基金,以“风险劣后”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立3年多投出潜在独角兽企业32家;在全国率先立法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让“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有机会走出“债务泥潭”,让创新创业人才更加“轻装”前行……
“深圳的创新环境就像一座生态良好的‘热带雨林’。”80后青年汪之涵是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业至今已建立起一支包括20余位海归博士和外籍专家的国际化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