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占领智能制造发展制高点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5-03

  位于团结路的无锡一棉,三年投入4.5亿元的智能化技改已走了近半路程。再过一个多月,又有来自意大利的新设备将运抵工厂,一棉董事长周晔珺透露说,这是一套成熟度更高的故障报警系统,出现断头立刻通过wifi把精确信息传到员工的手环上。

  借“智能”之力酝酿破茧成蝶的蜕变,发生在无锡一棉内的故事,是当下无锡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从2015年开始,无锡就提出以智能化为首的“四化”发展,这些年打造“智造强市”小有所成。但是业界不失清醒:比照以“深度融合”为基础和“深度变革”的终极目标,无锡的智能制造之路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深刻剖析了无锡现状后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智能制造全面渗透、深刻影响制造业领域的发展加速期,也是我市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产业新高地的黄金窗口期;向“智造强市”转变,无锡要有充分认识、紧迫意识和抢先共识。

  每家企业都有各自的“智能故事”

  参观过闽仙电器的人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从第一条到第六条生产线,工人渐少、生产却愈流畅,简直就是企业一部活生生的智能制造“演变史”。早些年企业想降成本,又觉得定制成套生产线不划算,便找人改造出一条半手工半自动的生产线。此后生产线一条比一条“自动”,一轮改造结束后,又从头开始第二轮。负责人表示,三年内的目标是“成套化”。

  几乎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智能故事”。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刘华民用四个字总结了企业的四种心态或行动: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是自动自觉地“想”;很多企业出去“学”了之后,看到差距;有些通过行业之间和竞争对手的“比”,而上马智能项目;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间部件的生产商,则是为上游企业所“逼”。

  无锡一棉的“两化融合”向来领行业之先。尽管智能化投入成本比较高,但周晔珺认为对整个生产管控模式将是根本性改变。从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工作环境、质量提升多方面来看,都要求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就外部而言,纺织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在发展,谁抢先一步运用谁就赢得主动。

  目前,一棉已完成6万纱锭的智能化改造,设备直联、机器人技术被用于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同步实施管理创新,每万锭25名用工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待明年再完成13万纱锭的改造之后,万锭用工就只需要5-8人。企业如今又有新想法,希望通过装备的进一步改进实现夜里无人值守——认知的不断提升,会创造新的需求,产业的进步便由此而来。

  有数据表明,无锡的制造业仍是“大而不强”,全市占地3亩以上的近3万家工业企业中86.3%低于全市亩均税收,亩均税收高于100万元的仅占1%。制造业整体层次、质量效益不高,需要无锡企业使出“抢”字诀去占领智能制造发展的制高点。

  “由市场力量去推动,效果更明显;政府引导,也是应有之义。”业内人士对此呼声颇高。这几年,市区两级已经推出若干政策扶持,市经信委主任周文栋表示,今年还将“加码”,比如加强智能制造支撑能力的建设,帮助企业提升改造能力;将智能制造政策单列出来,使施策更具针对性等。

  示范引领让大家“见而信”

  铝锭进去、轮毂出来,就是智能制造了?无锡戴卡轮毂一度这样以为。结果,总部来看了之后直摇头。生产线上各环节少了数据采集、分析反馈、智能控制,即便自动化程度相当高又如何?解决不了废品率的居高不下。企业后来在技改项目上加了智能制造平台,这不单单是一个系统、一套软件,而是融合了经营管理、研发和综合制造能力的一个完整体系。

  尽管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但误区仍然存在,把智能制造简单理解为自动化、去人化,或者数字化,认识上的误区必然带来实际工作中的偏差。

  全市范围内真正着力智能制造,其实始于去年下半年。刘华民认为,现在很多企业处于自动化补课阶段,现阶段着力推进数字化,下一步要重点支持从数字化迈向网络化的企业,而真正的智能化则要通过很长时间才能达成。去年,全市实施270个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但目前得到国家认可的只有一汽锡柴、无锡一棉和派克新材料,这三个可以说已迈入“智能化”门槛。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