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毕业季,许多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许多单位不仅提高了学历门槛,纷纷要求研究生学历起步,更是对于毕业学校的属性做出严格要求,不是原985、211院校,就是“双一流”高校、甚至是全球排名前200大学。
4月3日,太原市发布本市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告,除了一些涉农、涉医和一些小众专业的岗位,余下的大部分岗位都要求“双一流”院校的研究生。许多考生望“岗”兴叹,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真的就被社会抛弃了?真的就不如“双一流”院校的毕业生?
之所以遭到许多人的吐糟,原因还是山西只有一所211、“双一流”高校太原理工大学。而太原理工大主要的专业是机械、化工、矿业、土木等偏理工科类的,而往往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所需求的专业会有偏文科类的专业。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农大、山西师范等具有硕士、博士培养点的高校仅仅因为不是“双一流”,毕业生在面临许多央企、国企、高校、科研院士等单位时,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许多岗位都被外省的高校毕业生所占据,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端人才在本省就业难的窘境。
近年来,山西不断重视人才培养、任用等方面的工作,“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暖风吹在三晋大地上,如何“识才”、“辨才”、“用才”成为了考验各级政府的一道难题。诚然,引进高层次人才都成为了各地不约而同的做法,例如一些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对于高层次人才需求大、要求严的单位,对于人才的学历,甚至是毕业院校有额外的要求无可非议。但是许多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学校还有所限制就值得商榷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招录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既然大家都要考试,就应该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准入环境。给“双一流”院校和普通院校毕业的研究生一个同等的机会。如果连这样的机会都不给,那普通院校培养研究生还有何意义?难道“双一流”大学毕业的就是人才,山西普通高校毕业的就不是人才了么?这样简单粗暴的通过学校的层次来给人才贴上不同的标签是对毕业生们最大的不公平。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搭建一个能够凝聚人才、公平公正的人才选用的大环境,拒绝标签化,才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