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发展助“文化深圳”蜕变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5-1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深圳已从一个边陲渔村,成长为全国的经济重镇。凭借着高新科技方面的强劲发力,深圳还获得了“科技之城”“创新之都”“创客之城”的美誉。与这些硬实力相匹配的是深圳日渐进步的文化软实力。为甩掉以往“文化沙漠”的帽子,深圳在政策扶持、市场培育、硬件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苦下功夫,朝着世界文化之都的方向不断迈进。“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这些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成为“文化深圳”的最好注解。“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深圳亦在探索不一样的文化发展路径。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作为“文化枢纽”,深圳的文化地位愈发显现。如何辐射湾区、影响全国乃至走向世界,“文化深圳”正如“经济深圳”一样,正在不断刷新观念与认知。

  现状 推出城市文化菜单 深圳文化快速裂变

  新春关爱行动、WTA深圳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深圳国际魔术节、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刚刚过去的四个月里,深圳市民就享受了12项文化大餐,而这都是“2019深圳城市文化餐单”中的精品菜系。5月,深圳还将迎来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国际乒联设计巡回赛·中国公开赛以及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等三道大菜,可谓“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

  记者了解到,“城市文化菜单”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的特色创新内容,今年已是连续第三年推出。今年的文化菜单共有34个项目,涵盖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科技创新、体育休闲等多个类别。相比以往,菜品质量更具“中国风格”“深圳味道”,菜式更有“世界色彩”“国际范儿”。

  一方面,突出“深圳特色”,做到有传承,持续举办市民参与度高、反响热烈的项目,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国际马拉松、读书月、创意十二月等;另一方面,服务国家战略,做到有创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不断提升“菜单”在大湾区的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如继续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澳创意周等系列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菜单中大部分活动都有国际权威和国家级专业机构主办或授权支持,不少活动代表了国内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例如:WTA年终总决赛是世界女子网球领域的顶级赛事;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是国内规格最高、最权威的国家级创意设计展览,引领中国设计创新发展趋势;深圳设计周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瞄准国际顶级创意设计活动定位,致力于打造成为“设计界的奥斯卡”;高交会则是“中国科技第一展”,体现了创新科技的最高水平;即将开幕的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经过14年的成长与淬炼,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第一展”,是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变现的“桥头堡”。

  深圳文化的快速“裂变”,让深圳著名文化学者胡野秋感触颇深。在他看来,深圳已从一个文化存量较少的城市,变成了文化存量大辐增加,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产业发展都靠前的城市,深圳已经成为了国内的一线文化城市,对现代文化的判断、引领都有着标志性作用。

  探因 经济支撑科技助力 文化“超常规”发展

  深圳是如何从“文化沙漠”成长为“文化名城”的?胡野秋分析,深圳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多方面原因共同聚合而成。首先,深圳有内在的文化需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之地的深圳被定位为“经济特区”,早期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并到达一定的高度。但决定一个城市高度的最终是文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比拼最终也靠文化。

  与此同时,深圳丰硕的经济改革成果,则为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支撑。“经济是挣钱的,文化是花钱的。以往都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深圳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典型城市。”胡野秋认为,文化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深圳每年用于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资金很多,而深圳活跃的市场经济,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丰富的民间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把文化的各种要素、文化资本有效地朝着价值洼地配合,“文化+金融”也让文化价值得到更好地流通。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