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就是要这样做才对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7-14

  在很多人认为,招聘很简单,其实不然。要么是招聘不到合适之人,要么是候选人不愿来,要么是来了之后各种不满意。而辞职员工又是一件麻烦的事,搞不好还会遇上麻烦,最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那么如何才能让大家都皆大欢喜呢?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匹配。

1111.png

  第一步:“个人-工作”的匹配

  在这里主要考察两个方面:其一是应聘者岗位胜任度,如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经验等,以此避免招聘不到不能胜任之人;其二是应聘者是否留得住,这种情况下,要去权衡目标岗位的价值与发展前途,以及应聘者的能力素质、理想抱负之间的相容性。如果岗位的价值不大,而应聘者能力出众,那么贸然录用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此人不来报到,要么到岗时间不久离开。总之,招的人没能力,或者能干的人在试用期就跳槽,应该说都是招聘主管的错。

  第二步:“个人- 团队”的匹配

  接下来主要考察应聘者与现有团队成员的匹配性。例如,候选人在性格上是否相容?知识、能力、经验等是否互补(招聘太多相似的人,大家的才能利用率都会降低)?工作节奏是否融洽?等等。为了确保“个人-团队”的匹配性,可以由HR人员初步筛选,再由用人部门最终决定录用对象。

  第三步:“个人- 组织”的匹配

  主要考察候选人个人与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匹配性。例如,某个员工能力出众,偏爱责权分明,喜欢独立负责,但做事不喜欢事事请示汇报,非常讨厌办公室政治。正如某些传统的大型国企的招聘官在做出录用决策前,就应该反复推敲这样一个问题——“以他这样的风格习惯,能融入到本公司中来吗?”

  第五步:“个人- 职业”的匹配

  主要考察应聘者个人的性格、动机与所求职职业的匹配性。谈到“个人-职业”的匹配性,就不得不提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职业锚”(career anchors)理论。该理论的产生,主要归功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著名企业文化专家、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施恩(Edgar H. Schein)。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对44名MBA志愿者进行了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之后,最终提出了职业锚理论。

  “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重要器具,而“职业锚”则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一个人很难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研究表明,“职业锚”出于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更多的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即从后天经验和学习中获得。职业锚强是个人同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就是“性格选择职业,职业加深性格”。

  案例:一位生性喜欢冒险、追求成就、喜欢与不同人接触的员工(姑且称之为“张三”),也许文字功底不错、办公软件熟练,非常胜任办公室文员的工作(“人-岗”匹配),但他的职业锚在于“销售”,让他做办公室文员,他迟早有一天会跳槽离开,去寻找自己的心中的“锚”(职业定位)。

  当然,尽管职业锚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它还是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慢慢发生改变。还以“张三”为例:年轻的时候,张三喜欢刺激、冒险、做销售,等他慢慢变老的时候,就很有可能追求稳定、体面、离家近,此时他也许会非常愿意接受一个远离销售一线的市场部经理的职位。

  “四个匹配”虽然看似“理论性很强,实战性很差”,但如果你在招聘时常常主动这么想,然后慢慢去这么做,这些看似偏理论的东西也就慢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后,你就成为了一个看似不动声色的招聘高手!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