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做好人才工作,不仅是答好“创新四问”的关键,也是实现“两聚一高”目标的基础。本报今起在头版开设“一把手谈人才”栏目,采用要闻版稿件与新闻专版同步刊发的“1+1”模式,通过采访各区镇“一把手”,推介各区镇人才工作理念、思路、载体和成效等,形成集中宣传优势,图文并茂展示各板块人才工作,为昆山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努力走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列提供舆论支撑。
“唯才是举,思贤若渴。”昆山开发区30多年的发展塑造了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特质,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形成了明显的人才优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答好‘创新四问’的工作重心在于人才。因此,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战略的高度做好人才工作。”市委常委、昆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辰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人才工作怎么建优势?陈辰扬认为,要靠改革、靠创新、靠大环境的营造,才能持续增强全区的人才“向心力”。
大凡一国一城一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人才。“开发区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实现发展‘第一要务’和人才‘第一资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已成为全区集聚各类人才的重要途径。”陈辰扬举例说,光电产业园形成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原材料—装备—面板—模组—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同步吸引了一大批业内高端人才,仅国显光电一个项目就集聚博士26名。
引才只有创新搭建舞台,才能形成人才高地效应。“平台即是舞台,打造合适的平台,才能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陈辰扬表示,开发区以开放的视野打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载体来聚才引智。留创园已成为全市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发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目前留创园已引“海归”人才876人、省双创人才17人、姑苏人才30人、昆山市领军人才60人。开发区还以政府与社会共建、社会资本主导等形式,打造了汇设计、智谷、百富等创新创业载体,成为引才聚智的平台。
重视第一资源,还要像重视优化发展环境那样,重视优化人才环境,为人才搞好服务。陈辰扬说:“一个地区发展的快慢,越来越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化,今天的发展环境就是明天的发展机会。”他认为,在优化发展环境问题上,决不能忽视优化人才环境,如果人才环境不好,人才出不来、用不上、留不住,再好的硬件、再多的项目、再大的投入,都可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开发区寸土寸金,但仍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体育公园,并将其提升到人才工作的高度。“人才工作,手脚要放开一些。”寥寥数语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
团队化、年轻化、专业化是开发区人才优势的一个特点,也是今后引才育才的一个方向。为此,今年开发区除通过不断完善的产业结构、强化创新的载体平台、持续优化的发展环境聚才引智,还将积极打造更具合力的人才工作机制,树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如探索设立“人才券”,给予人才鼓励和资助。“我们要强化用人单位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话语权,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人才评价条件限制,建立以品德、能力、贡献为主要标准的评价体系。”陈辰扬说,开发区还将培育更具活力的载体平台,与清华大学合作打造新材料产业专业化孵化器,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投资基金,形成“科学家团队+专业企业+社会资本+政府资本”的平台,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