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工作,是新时期党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发展的中心任务。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各领域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下面就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谈几点思考。
一、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决定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和竞争实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2.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对人才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不惟学历、职称、资历、身份,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充分发挥一流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作用,建立举荐人才制度。
3.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才合理流动是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途径。首先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人才之间的互通机制,完善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开展选拔社会优秀人才进入领导岗位试点,加快建立支持各方面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引导各类人才合理分布,推动产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4.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是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结合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等因素,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适当拉开不同职务和级别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级别的激励功能;收入分配政策向特殊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积极探索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形式和办法。
结合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将经营者薪酬和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在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
5.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激励作用。
6.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形成基本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个人储蓄保险和商业保险等多层次的保险体系;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建立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体制,维护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权益。
二、各类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1.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产业的开拓者,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行:(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2)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进“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3)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进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4)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2.培养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结构转型进一步加快,各类应用型人才紧缺状况越来越突出。有关预测表明,未来十几年,我国在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精算、数字媒体、物流等缺口很大,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26%,而美国为6.02%,日本为4.95%,法国为2.87%,德国为2.86%,英国为2.83%。我们应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3.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同时,统筹推进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的党政人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宏大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4.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当今世界已进入人才竞争全球化时代。迄今为止,由20多个主要发达国家制定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启动100余项专门计划,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高层次人才。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坚持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坚持以用为本、才尽其用,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让海外高层次人才更多地参与项目管理决策、牵头承担重大课题,领衔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创造一流技术、一流企业、一流品牌。坚持拴心留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引进用好人才,需要用心用情,帮助人才了解国内情况、提供资金支持、疏通成果转化渠道,解决后顾之忧。
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