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7日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力破体制机制障碍、持续释放创新活力,推出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改革举措,全省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家乡,也是中国农村和国企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历来都有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四川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宋光辉介绍,截至目前,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的256项改革任务,已完成226项,部分完成30项,合计完成率93.1%,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让民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四川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始于198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四川)先后开展了改革科技拨款制度、搞活科研机构、促进产学研结合、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等一系列改革。”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品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长期面临着“成果多、转化率低”的困境,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40%至60%的水平。为了不让这些科技成果被锁在柜子里变成“陈果”,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0年到2015年期间,学校只有14个项目专利得到转让许可,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宁可放旧,也不放手。”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中心主任刘安玲介绍,这项政策彻底点燃了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截至2019年1月,西南交大共有205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知识产权分割确权,注册成立高科技创业公司24家,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总价值超过1.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8亿元。
围绕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四川还出台了《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四川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其中,四川建立首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已累计签约重大新药转化项目113个,协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由于四川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原因,四川首位城市成都与其它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着眼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四川省委作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决策部署,探索实行差别化的人口、财政、投资、产业、用地等政策,着力推进各区域规划对接、创新协同、设施互通、服务共享,促进区域间、市(州)间形成战略协同和实施协同。